开皇中后期,太子杨勇逐渐失去杨坚夫妇的宠爱,而晋王杨广则异常得宠,杨坚夫妇心里都已经有了废立之意。有一天,杨坚想试探一下高熲的态度,就说:“有神梦中告诉晋王妃,说晋王当有天下,你看该怎么办?”高熲一听这话很不对劲,赶紧跪地,说:“长幼有序,太子绝不可轻废!”杨坚默然良久,一句话也没有再说。
当时,独孤后一心要废黜杨勇、另立杨广(参见第二十三章《夺嫡进行时》),得知高熲的态度后,当即下定决心要把高熲搞掉,否则,太子废立必然遭遇极大阻力。
事实上直到此刻,杨坚对高熲还是相当信任的。但是,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,却让他对高熲生出了极大的防范之心。
这件事是关於东宫的卫队问题。
由於杨坚已经不放心杨勇,所以就打算征调东宫的一部分精锐卫士进入皇宫。高熲极力以为不可,说:“若把东宫精锐调入宫中,那东宫的守卫就太薄弱了。”杨坚一听脸色就变了:“我经常出宫,身边需要精锐护卫,太子在东宫修养德行,要那么多卫队干什么?其实,在东宫设立强大卫队,本身就是一种陋规,要照我的意思,宫中禁军轮值交班的时候,分出一部分去戍卫东宫就够了。宫中禁军与东宫卫队,本来就不该有归属和建制上的分别,若合二为一,岂不是一项很合理的改革?我对历史上有关这方面的得失利弊清楚得很,你大可不必拘泥於古人之法。”在历史上,东宫依靠强大卫队发动政变、夺取皇位的例子并不算少,比如南朝刘宋时期,宋文帝因担心皇族政变,就极大地加强东宫兵力,致使太子刘劭的卫队多达一万人,与皇宫禁军的兵力相等,所以后来刘劭发动政变时,猝不及防的禁军根本无法抵御,导致宋文帝惨死在儿子手中。
像这种事,杨坚比谁都清楚,所以他必然要削弱东宫兵力,以防重蹈宋文帝覆辙。而在杨坚看来,高熲之所以反对裁减东宫兵力,根本就不是为了维护古制,而是为了维护他自己的利益——因为,高熲之子高表仁娶了杨勇之女,一旦将来杨勇即位,高表仁就成了驸马,而高熲就能以天子亲家的身份继续掌权、长保富贵。
一想到高熲有这么大的私心,杨坚长期以来对他的信任顿时消失了一大半。
开皇十七年,高熲的元配病卒,独孤后就对杨坚说:“高仆射年纪也老了,没了老伴怪可怜的,陛下何不帮他再娶一位正室?”杨坚觉得有道理,就对高熲提了出来。没想到,高熲一听,不但没有喜色,反而声泪俱下,说:“臣已经老了,每日退朝,唯有吃斋念佛、诵读佛经而已,虽然陛下厚爱老臣,但续娶正妻一事,实在非臣所愿。”杨坚听了,也就作罢。不久,高熲的小妾生了个儿子,杨坚得知后,也很替他高兴。不料,独孤后却在旁边发出冷笑。杨坚问她为何如此,独孤后说:“陛下到今天还在信任高熲吗?当初,您要帮他娶一房正室,他心里想着小妾,就说得冠冕堂皇,欺骗陛下。现在,小妾的儿子都生了,他那些什么吃斋念佛的鬼话,您还信吗?说大一点,他这个人的品质,您还能相信吗?”杨坚一听,觉得大有道理,从此对高熲的信任荡然无存,开始日渐疏远他。
开皇十八年春,高丽王高元纵兵入寇辽西。杨坚大怒,即命汉王杨谅为元帅、高熲为副帅,率王世积、周罗睺等将领及三十万大军,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。不料大军启程后,陆路便遭遇水患,粮食不继,加之瘟疫流行,士卒大量死亡,而水路则在海上遭遇风暴,舰船大量沉没,不得不相继班师。
回师后,清点人数,三十万大军居然死了十之八九。此次出征,堪称隋朝自开国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,也是最令人郁闷的一次失败,因为隋军连敌人的影子都没见着就差一点全军覆没了。
此次出征高丽,高熲原本就极力反对,如今损兵折将又劳而无功,至少可以证明高熲的意见是正确的。然而,这件事到了独孤后嘴里,却又成了高熲的一桩罪状。她对杨坚说:“高熲本来就不想走这一趟,是陛下硬逼着他去的,像这种赶鸭子上架的事情,臣妾早就知道不会有什么好结果。”平心而论,不管高熲赞成不赞成此次出征,碰上天灾都不是他可以预料的,更不是他想要的,而独孤后这么说话,好像此次失利都成了高熲的责任似的。要是在平时,独孤后这种逻辑混乱的话倒不至於影响杨坚的判断力,可现在杨坚正在气头上,且近来对高熲一直很不满,所以这话一到杨坚耳朵里,对高熲的杀伤力还是相当大的。
此外,汉王杨谅虽挂名为此次东征的元帅,但他毕竟还年轻,所以军事大权其实都在高熲手里。而高熲自认为肩负杨坚厚望,而且凡事都出於公心,所以也就不避嫌疑,对於杨谅很多不靠谱的提议都予以了否决。
高熲这么做,当然极大地伤害了这位五皇子的自尊心。回京后,杨谅就去找母亲独孤后哭诉,说:“儿臣这次出征,差点就被高熲杀了。”独孤后马上告诉了杨坚。杨坚闻言,对高熲的不满和怨恨又增加了几分。
开皇十九年,王世积案发,有关部门审问王世积时,问出了一些宫禁中的事情。这些事虽属鸡毛蒜皮,但身为地方大将的王世积本来是不应该知道的。审讯官赶紧追问,王世积供称是从高熲那里听来的。这下子,高熲的麻烦大了。
有关部门将此事上奏,杨坚一听,顿时大为惊愕。在杨坚看来,这件事的关键并不在於高熲向王世积透露了什么,而是高熲身为首席宰相,居然与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私下讨论宫禁中事,这种事情的性质是极其严重的,给他定一个谋反的罪名都不算冤枉他。
紧接着,审讯官又再接再厉,从王世积口中挖出了更让人惊骇的事情:说高熲和左卫大将军元珉、右卫大将军元胄等人,都曾与王世积私下交结,还收受了王世积的名马馈赠。
本来,大臣之间互相馈赠物品,也属人之常情,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,可对於现在正风声鹤唳、草木皆兵的杨坚来说,这种种迹象似乎都能与结党和谋反挂上钩。
杨坚当即撤了元珉、元胄二人的禁军大将职务。此时,京师内外许多大臣都看出皇帝很可能要对高熲动手了,於是纷纷上疏,异口同声地证明高熲无罪。在声援高熲的人中,为首的有上柱国贺若弼、吴州(今浙江绍兴市)总管宇文弼、刑部尚书薛胄、民部尚书斛律孝卿、兵部尚书柳述等人。
面对这样一个力挺高熲的豪华阵容,杨坚这一惊真是非同小可——怎么回事?你们这些当朝重臣和封疆大吏拿着我杨坚的薪水,屁股怎么都坐到高熲那边去了?莫非你们都成了高熲的私人班底,早就不把我这个大隋皇帝放在眼里了?
贺若弼等人的声援显然帮了高熲的倒忙,不仅在最危急的时刻又把他往深渊里推了一把,而且也害了他们自己。
很快,怒不可遏的杨坚便一声令下,把所有参与声援高熲的大臣全部抓起来扔进了监狱。至此,满朝文武再也没人敢替高熲喊冤。开皇十九年八月,杨坚正式宣布了对高熲的处理结果:罢免上柱国、左仆射等职,以齐国公的身份致仕。
应该说,跟虞世则、王世积等人比起来,高熲这样的结局已经算很不错了。不难看出,杨坚对他还是有念旧情的。虽然高熲的仕途已就此完结,但至少保住了元勳的身份和待遇,也保住了一个平安的晚年。